大陸人在臺灣-我的口音 迷失了方向
根号昴的奇异人生
「唔……」我一下子就被問住了,大腦在飛速思考的同時,嘴上卻只能回答「不知道耶」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,我私底下也常常在琢磨,但真的很難三言兩語說個明白。
IMD調查評比:世界數位競爭力 台灣升至第九
你說話像是港臺腔
初次深刻觸碰到口音這個問題,是六年前,剛入讀大學的時候。宿舍裡的六位同學,都來自不同的省分:黑龍江、吉林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西和福建。打招呼,作一些簡單的交談,還不覺得有什麼障礙之處。直到學院有迎接新生的活動,要讓同學們合作演出節目,大家交談得多了,溝通問題也就像汽水的泡泡,一個一個冒出來了。
「你剛纔說什麼?」「我不懂你說的。」「不懂是什麼意思?」「不懂就是不懂啊。」「沒明白。」「沒明白就是不懂啊。」很多正在討論的議題最終就會被這樣的,圍繞着語言習慣或者口音的話題打岔,大家就開始糾結對方到底是什麼意思。
這其實也算是一種地域的文化碰撞了,因爲來自低緯度的福建,從小生活在遙遠北方的同學們,也會拋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給我,比如:「你們福建人說廣東話嗎?」、「福建話是什麼?」、「你說閩南語吧?」……還有類似「你說話像是港臺腔」、「聽你說話就像在看偶像劇」的說法,讓人哭笑不得。
他们的离乱之歌 是乡愁也是历史
一 妻 多 夫 小說 推薦
究其原因,就是不瞭解。就像我不瞭解的時候,以爲來自東三省的人,說話語音都跟演小品的趙本山是一個腔調。慢慢熟悉了才知道,東三省雖然都是東北,每個省分的口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:比如來自黑龍江哈爾濱的同學,東北口音就輕一些;而遼寧鐵嶺的口音,東北味就非常濃重了。也許用刻板的行政區來區分口音的分佈,並不恰當。也體現了我對東三省口音的瞭解程度,只能約略到這個層次了。
小庶民的故事 成为大历史
被泛稱的「港臺腔」,也飽含了極大的誤解。「港臺腔」的發明,跟十幾年前來自香港、臺灣的明星藝人在大陸風行有關。香港普通話和臺灣普通話,在語調上是有一些相似之處,比方說常被人指出的「嗲」。可身在其中的人就會知道,這兩者的差異非常大。前者受到了香港廣東話的影響,後者受到了臺灣閩南語的影響,而這兩種方言是隔離的,相互之間基本聽不懂。
身爲來自對岸,且不生活在閩南地區,身邊沒有親人會說閩南話的我,被認爲會說閩南語,也是常常出現的一種狀況。前幾年,大陸的網路上有不少人用「福建話」這個詞。於是有人跳出來反駁,說「福建沒有話」,意指福建其實沒有統一的方言。
国际产学联盟 COMPUTEX现学研成果
方言隔山隔水不同
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,由於地形的隔閡等種種原因,方言也產生了一定的隔閡。
且不說閩南、閩北、閩中、閩東、閩西所用的都是不同的方言,即便是同一種方言的地區,隔了一個小村子,口音都可能有極大的不同。
在北方上學,口音帶來的影響不少。記得有一堂課,老師讓我上臺報告論文。等我報告結束之後,老師笑稱:你普通話等級考試一定過不了。朋友們聽了哈哈大笑,因爲再過兩天就是普通話等級考試了。「普通話等級考試」是大陸的一項測試。規定中標準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語音爲基礎的語言。如果想從事播音主持、中小學老師,等需要長時間使用口語的職位,就必須得過普通話這一關。最後我勉強掙扎過了考試,口音還是被歸類爲「不標準」。
爲了普通話考試不斷練習,加上生活中北方的朋友們也很多,所以雖然口音還是「不標準」,自我感覺裡,多多少少也有點兒字正腔圓的意思了。這就導致了來臺灣之後的一段時間內,只要一開口,就會被認出來是大陸人。接踵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因生疏和不瞭解產生的「問題」。每一回遇到這些問題,除了會耐心作解釋之外,也覺得值得深思。
口音作爲相認憑據
影/趙少康:做侯友宜的趙子龍,幫侯當選
口音也可以作爲大陸人「相認」的憑據。去一些旅遊景點,聽着說話聲音,就可以判斷是否大陸人,甚至可以判斷是來自哪個省分的。有時候,口音被路人識別出來,會遇到大陸人的搭訕「你也是大陸人吧」。在臺灣偶爾還會遇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,聽口音就知道是來自大陸的外省人。
有一次朋友在公館附近買普洱茶,賣茶葉的老先生一聽就是天津口音,於是聊了起來。得知他約莫三四歲,就隨着父親來到臺灣,此後就從未踏足故鄉一步。聽着他濃重的天津口音,真令人感到驚訝,簡直是少小離家,「鄉音無改鬢毛衰」的現實版。
夾在讚美嘲諷之間
在生活中,除了字正腔圓地說話略顯突兀之外,還蠻多有趣的事兒。比如和臺灣同學一起集體合影的時候,會因「口音最標準」被要求去邀請路人幫忙拍照;或者去學校行政部門辦事的時候,被行政人員連連稱讚口齒清晰。然而,我把這些「光榮事蹟」拿去跟來自北京的好友分享的時候,得到的是不以爲然的「訕笑」和迴應——「讓他們來聽聽我的」。在粗心的好友眼裡,我的普通話跟臺灣人根本沒有任何差別。
於是我的口音尷尬地夾在了溢出的讚美和玩笑的嘲諷中間,像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一樣,迷失了方向。
我们的喷火祭
旅行社首推日本电器团 神级吹风机保证有货